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通信光纤作为信息传输的关键载体,已广泛部署于全球各地,构建起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体系。与此同时,分布式声学传感(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, DAS)技术凭借其独特的监测能力崭露头角。将通信光纤用于 DAS 监测网络,实现了两种技术的创新性融合,为众多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监测解决方案,开启了高精度、长距离、实时化监测的新纪元。
Optical-Fiber-in-Military-and-Defense-Communications-3-1.webp
技术原理剖析
通信光纤基础原理
通信光纤主要由纤芯、包层和涂覆层组成。纤芯是光信号传输的核心通道,包层则通过全反射原理将光信号限制在纤芯内传播,减少信号损耗。涂覆层起到保护光纤的作用,增强其机械性能和环境适应性。在通信过程中,光信号以激光的形式在光纤中传输,通过调制技术将信息加载到光载波上,实现高速、大容量的数据传输。
DAS 技术工作机制
DAS 技术基于光的瑞利散射原理。当激光在光纤中传播时,由于光纤内部材料的微观不均匀性,会产生瑞利散射现象,部分散射光会沿光纤反向传播回发射端。当外界环境因素(如振动、应变等)作用于光纤时,会导致光纤发生微小的形变,这种形变进而改变反向散射光的相位和强度。DAS 系统通过对这些散射光信号的精确检测和解调,能够获取光纤沿线各个位置的振动信息,实现对外部环境的分布式监测。
通信光纤与 DAS 融合原理
在融合体系中,通信光纤不仅仅承担着数据传输的任务,更成为了 DAS 监测的敏感元件。DAS 解调仪向通信光纤终端注入光脉冲,利用通信光纤的瑞利散射特性,检测散射光信号的相位变化。由于通信光纤分布广泛,能够覆盖大面积区域,使得 DAS 系统可以将其转化为一个长距离、连续分布的传感阵列,对沿线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实时监测。
优势凸显
长距离监测能力
一套基于通信光纤的 DAS 系统监测距离可达几十公里甚至超过 100 公里。以海底光缆为例,全球铺设的大量海底通信光缆,若应用 DAS 技术,可实现对广袤海洋区域的长距离地震、海啸等地质灾害监测。在陆地,也可用于长距离油气管道、铁路沿线等的监测,大大减少了监测节点的设置数量,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。
高空间分辨率
DAS 技术能够在一根光纤上每隔几米就设置一个传感点,实现数千点甚至上万点同时感知。例如在城市地下管网监测中,可精确分辨出不同位置管道的泄漏、破裂等状况,定位精度可达米级,为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抗电磁干扰性能
光纤本身不导电,不受外界电磁干扰影响。这一特性使其在强电磁环境下(如变电站、通信基站附近)仍能稳定工作,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在军事领域,可用于对敏感设施周边环境的安全监测,避免电磁干扰导致的监测误差。
隐蔽性与安全性
通信光纤通常铺设于地下或海底等隐蔽位置,将其用于 DAS 监测网络,不易被察觉和破坏,具有良好的隐蔽性。同时,光纤通信的安全性高,信号不易被窃取和篡改,为监测数据的安全传输提供了保障。
低成本优势
利用现有的通信光纤基础设施,无需重新铺设大量专用传感光纤,大大降低了监测网络的建设成本。例如在油气管道监测中,可直接利用管道伴行的通信光缆,减少了额外的布线工程和材料费用。